close

  5月初,“京城企業大遷徙”的清單,日益清晰。但其中一項“污染企業集中遷往冀中南”,近日遭遇質疑。
  5月4日,有媒體報道,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王昌表示,北京市經信委去年年底提出鍛鑄造、傢具兩個整體退出行業向河北轉移。經過共同研究確定,邯鄲成安縣、雞澤縣承接北京鍛鑄造產業轉移,石家莊行唐縣承接北京傢具產業轉移。
  鑄造、傢具行業均是排放粉塵、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源於油漆——記者註)等大氣污染物的“大戶”。
  “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可能對河北造成的地緣損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新業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是先解決北京的問題,還是解決河北的問題?
  在媒體報道的北京遷出企業中,鍛鑄造企業有282家,規模以上傢具企業有83家。
  在鄭新業看來,過去的京冀合作,多是“以解決北京問題為出發點的”。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北京對周邊省市地區產業的帶動和輻射考慮還不足,由此,也產生了環境污染產業結構重、京冀地區發展差異大等問題。”
  鄭新業將一體化進程中的北京和河北比作水和油:“它們要怎樣融合?是先解決北京的問題,還是先解決河北的問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國平認為,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主要是各地的產業結構升級問題,而河北的具體問題就是:“加速向加工型和服務型產業的轉型,去重工業化。”
  李國平認為,河北“產業結構偏單一,重工業多”。在製造鋼鐵、水泥的過程中,河北的工業與北京高速發展的高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關係並不密切。
  因而,河北就有了一條“無法突圍的重工業產業鏈”。
  “河北的重工業做得過大,已經蓋過了別的產業,所以產業鏈就很短。這樣也不利於河北和天津的對接。”這名多年致力於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專家說。
  目前,河北公佈的計劃是,作為京津水源地的張家口、承德地區側重於對接綠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秦皇島、唐山、滄州沿海地區特別是曹妃甸和渤海新區,側重於承接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廊坊、保定地區側重於承接新能源、裝備製造以及電子信息產業;冀中南地區側重於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產業製造環節和一般製造業的整體轉移。
  其中,重污染產業的接收出現在5個城市和冀中南地區未來佈局中。只有張家口、承德不側重接收重污染產業。
  因此,在河北尚未“調頭”的現階段,李國平認為,北京“占地較大、有污染、效率不高”的產業向河北轉移是“按照市場的規律”,“還是以經濟職能為主導的”。
  “因為北京的城市發展已經到了後工業化階段,正在向更高發展。需要加快產業轉型,以創造更多的單位土地附加值。”李國平說。
  房價先行會制約河北發展
  在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中,多名學者談及一個問題:“北京會有多大的本錢和能力去幫助河北”。
  鄭新業指出,北京的優勢在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傳媒等方面,而這些領域的聚集現狀“很難打破”。
  因此,他提出憂慮:“河北可能還沒享受到好處,先遭受地緣損害。很有必要防止河北人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看來,河北地區未來的發展面臨著挑戰。
  此前,河北保定、廊坊等城市都曾提出“承接首都功能的副中心城市”的說法,一度造成上述城市房價上漲。保定一些樓盤漲幅達20%,個別樓盤甚至漲幅過半。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明確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指出:“河北房價的上漲不是一個好現象”。
  他認為,房價先行反而會制約河北的發展。“工作機會是決定一個地區房價的最根本因素之一,保定等城市目前並不具備‘工作機會猛增’這一條件。”
  馮奎也認為,北京的行政功能不可能很快地疏解到保定等城市。“當河北諸城市提出這樣一個‘副中心’定位時,就使自己面臨著與北京市和其周邊地區的競爭。這樣不利於這些二線城市的發展”。
  “十二五”規劃時,保定提出要打造一個200萬人口的城市。目前,保定已經把建設5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列入規劃中。馮奎表示:“保定在短時間內不具備這樣的人口吸納能力。”
  如果房價、城市規劃大大超出實際情況,就可能出現“空城”、“鬼城”現象。他舉例,河北已經有部分城市,“比如秦皇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空城”現象。
  京津冀一體化,要“做好加減法”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加減法?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2013年人口數據和天津市、河北省統計局2012年人口數據,這個龐大的“一體化”計劃涉及超過1億人口。但目前它還沒有出台具體實施細則。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京津冀一體化,“制度安排可以先行,起到引領作用”。
  她認為,現在的規劃制度是“以城市為核心的”,這就容易在過程中出現地區利益不一致、規劃也不一致的局面。
  “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這場複雜的博弈中,需要解決區域規劃由什麼部門來制訂、由誰來通過、出現了爭端怎麼解決等問題。”王敬波說。
  “京津冀一體化不能以GDP為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布也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
  因此,李布呼籲,京津冀一體化的產業規劃,也必須有國家層面的設計,使產業在這三個地區有一個合理的分工和佈局。
  盤古智庫學術會秘書長管清友建議,可以考慮仿照西部大開發的模式在改革辦或發改委成立一個辦公室,協調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政府需要嚴把環境關,在環境保護的區域聯防聯控里起決定性作用。”
  保定等城市房市的“由熱到冷”,一時尷尬,也展現了京津冀一體化剛邁開腳步的“陣痛”。
  鄭新業認為,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創造條件,縮小京津冀地區在教育、醫療等資源方面的差距,“幫助河北省渡過衝擊,幫助其治理環境,保障就業”。這位城鎮化與城市發展戰略專家,對“尷尬”中的河北城市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發展思路不能急於求成。“採取堆砌資源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不能把土地等資源都用在一個假定的‘副中心’上。否則,一體化給中小城市帶來的紅利,很難得到落實”。
  第二,要樹立特色中小城市發展的定位。“可以依靠特色在特大城市周邊獲得發展。比方說河北崇禮有滑雪的特色,可以充分發揮這些優勢”。
  第三,改善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為小城市的特色建設提供基礎條件”。
  第四,推動民營企業發展,“尤其是小微型產業”。“小微企業就像是毛細血管,培養成功,城市發展才能形成持久的活力”。
  專家也寄望於“讓市場的歸市場”。
  王敬波建言,也應通過市場來促進一體化融合,“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讓京津冀一體化成為在市場的基礎上、自由自願、互利互惠的原則下選擇的結果”。
  “這遠比以行政命令、強制性安排的方式,效力更高、各方獲益的可能性很大。”王敬波最後說。  (原標題:京津冀一體化如何防止河北“未受益先受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m44lmdr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